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骨质疏松症患者逐年增加,其导致的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老年人患病率可达36%
骨质疏松是一种由机体骨量减少或骨骼微细结构遭到破坏继而发生的一种代谢性骨病,其可致使骨骼脆性增加,继而增加骨折风险。该病在老年人群中的患病率可达36%。
早期患者无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随着疾病的进展,骨量会不断丢失,部分患者可出现腰酸背痛或周身酸痛症状,且活动时疼痛加重,或行走不稳极易跌倒,严重者还会伴有脊柱变形及腰背、髋部、大腿等骨折症状,甚至引发胸廓畸形,对腹部造成压迫,影响心肺功能。
较为常见的绝经后骨质疏松(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在妇女绝经后5~10年最易发生,常引起髋部骨折、椎体压缩性骨折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的生理功能及日常生活质量均有明显影响。因此,一旦确诊为骨质疏松,应立即开始积极的抗骨质疏松治疗。
骨质疏松防治
生命在与运动,运动有益于骨健康。合理且规律的锻炼能有效防治骨质疏松。
除了运动之外,更重要的是规范抗骨质疏松药物的使用。抗骨质疏松的药物有三大类:基本补充剂、骨形成促进剂、骨吸收抑制剂,其中骨吸收抑制剂为首选药物。碳酸钙D3片、骨化三醇软胶囊作为临床常见抗骨质疏松药物,可通过调节体内钙代谢来促进机体钙吸收,但起效较慢。唑来膦酸注射液作为一种双膦酸化合物,对矿化骨具有较高亲和力,其药理作用主要为抑制骨吸收,能在体外抑制破骨细胞活动,诱导破骨细胞凋亡,还可以对成骨细胞起到正向激活作用,反向抑制破骨细胞对骨头的破坏,有利于增加骨量。临床上,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的效果显著,可缓解机体炎症,减轻患者疼痛症状,调节骨密度水平,并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但患者不可盲目用药,需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病情及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更有针对性的药物。
骨质疏松导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可选择微创技术治疗
骨质疏松导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是较为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目前针对该种疾病,我科多采用微创技术进行治疗,首选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 plasty,PVP)。在C臂X线光机的监视下,PVP可直接经皮穿刺,向患者的病椎注射骨水泥,通过恢复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椎体高度、强度、刚度,有效、迅速地缓解患者病痛,绝大多数患者在术后4~48 h内疼痛症状即可得到明显缓解,且该术式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操作简单、见效快等特点,患者易接受。
骨质疏松作为中老年常见疾病,需要引起患者及家属的重视,这种疾病可以预防和治疗,在规范用药的情况下,可以逆转骨密度。骨密度是指人体骨头的强度,骨密度减少会导致骨强度降低,骨质钙离子丢失,更容易发生骨折及腰酸背痛等症状。若出现由于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需及时治疗,有些患者对骨折的忽视或忍耐,会导致出现瘫痪、丧失自理能力等,甚至死亡。因此,及时积极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可以避免产生一系列严重后果,也可以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文稿 於 琦
审核 汪 伟 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