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罕见病日 | 痛风性脊柱炎:被忽视的罕见疼痛
每年2月的最后一天是国际罕见病日,2025年2月28日是第18个国际罕见病日,主题为“不止罕见”,强调社会对罕见病群体的全方位关注。
什么是痛风性脊柱炎?
痛风性脊柱炎是痛风累及脊柱的一种罕见类型,属于代谢性疾病,由尿酸钠结晶沉积在脊柱及其周围组织引发。虽然痛风常见于四肢关节(如足部第一跖趾关节),但脊柱受累仅占痛风病例的0.3%-1%。患者通常有长期高尿酸血症或痛风病史,且因脊柱解剖结构复杂、症状隐匿,极易被误诊为脊柱感染、骨关节炎或椎间盘突出等疾病。

临床表现:从“无声”到“剧痛”
1. 疼痛特征:
早期可能无症状,或仅有轻微颈、胸、腰背部隐痛;
进展期表现为活动后加重的持续性疼痛,可能伴随神经根压迫症状(如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或脊髓压迫症状(如肌力下降、二便障碍)。
2. 全身表现: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升高,易与脊柱感染混淆。
诊断难点:为何常被误诊?
1. 影像学挑战:
X线:仅显示骨质增生、溶骨性破坏等非特异性改变;
MRI:T2加权像可能显示高信号,但易与肿瘤或感染混淆;
CT:特异性较高,可发现骨侵蚀及硬化带,但需结合临床判断。
2. 实验室检查:
仅约半数患者血尿酸显著升高,血沉和CRP也可能正常,无法单独作为诊断依据。
3. 金标准:病理活检发现尿酸盐结晶是确诊关键,但操作难度大、风险高。
治疗策略:药物与手术并重
1.保守治疗:
急性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秋水仙碱或糖皮质激素缓解疼痛;
慢性期:长期服用降尿酸药物(如非布司他、别嘌醇),目标将血尿酸控制在<360μmol/L(无痛风石)或<300μmol/L(有痛风石)。
2.手术治疗:
适用于严重神经压迫或脊柱失稳患者,需结合病灶清除、减压或内固定术,术后仍需坚持降尿酸治疗。

预防与社会支持:不止于治疗
高危人群管理:痛风患者需定期监测脊柱症状,控制饮食(低嘌呤、限酒精)、多饮水(每日>2000ml)。
早诊早治是关键
痛风性脊柱炎的漏诊率高,但早期药物干预可显著缩小痛风石体积,避免神经不可逆损伤。随着双源CT、增强MRI等技术的普及,未来有望提升诊断效率。同时,公众需摒弃“痛风不治脊柱”的误区,高危人群出现背痛时,应及时排查脊柱受累可能。
在2025年国际罕见病日来临之际,希望更多人关注痛风性脊柱炎这一“隐匿的疼痛”。医学进步与社会支持的结合,将帮助患者突破“罕见”困境,拥抱更多可能。
供稿:曾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