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体检查出颈动脉硬化或斑块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4-11-22 13:54浏览次数:435次字体大小:
分享到:

 

近年来,中国人颈动脉有异常的人数呈显著上升趋势,最新的中国慢性前瞻性研究显示,有1/3的中国成年人有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斑块,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越来越高,男性多于女性。

颈动脉粥样硬化一般从青春期开始逐渐发生,40岁后变得明显,到了 60岁,几乎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斑块。

 

什么是颈动脉硬化、颈动脉斑块?


   颈部的动脉血管动脉硬化后,逐渐加重,进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逐渐加重就会形成斑块。
   颈动脉斑块加重就会导致颈动脉血管狭窄,血管狭窄就会导致缺血,引起脑供血不足,甚至缺血性脑梗死。也就是说颈动脉斑块只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部分。

大量研究表明,颈动脉斑块更容易发生在颈动脉分叉及起始段,主要是因为这里血流速度缓慢,脂质及炎性物质容易发生沉积,最终形成斑块。颈动脉的病变程度是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状况的“窗口”,颈动脉斑块出现预示着全身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的形成。

5a24dba3e1037ad339102ab5224787a5

 

它们的危害有哪些?

颈动脉硬化容易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患者会感到头晕、目眩、记忆力差、思维力明显下降。如果硬化了的颈动脉有稠样斑块脱落,并随血流而阻塞动脉血管,就会造成脑梗塞,出现失明、语言不清、瘫痪等缺血性脑卒中表现。

中国卒中防治报告(2018)显示,50%~ 75%的缺血性卒中是由颈动脉病变所致,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可见,颈动脉斑块和卒中,就是我们常说的脑梗死,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应积极治疗,预防卒中的发生。

afd1c4f346cf53ac65de6ba99b26c7c4

 

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2019年一项荟萃分析探讨了颈动脉斑块的可调控危险因素,研究人员纳入了1962年~2018年的76项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9种危险因素与颈动脉斑块的存在有显著相关性:
    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血症、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吸烟、代谢综合征、高甘油三酯血症、糖尿病、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其中4种危险因素(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和高尿酸血症)可使颈动脉斑块的风险提高至少30%。

所以在这里,我们建议早期有脑缺血的临床症状,例如头晕、眩晕、面部麻木、口角歪斜、一侧麻木及活动障碍等的患者,有任何1种及以上危险因素,及时来神经内科门诊就诊。

颈动脉斑块怎么检查?

颈动脉斑块通过超声就能发现,正常情况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约为 0.8 mm ~ 1.0 mm。当其数值 > 1.0 mm 就被称之为 IMT 增厚,当其数值 > 1.3 mm 则称之为颈动脉斑块。

超声检查属无创性检查、成本低、敏感度高、便捷、可重复性好,是筛查首选的检查方法,也是做长期随访的检查方法。

根据病情的需要,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完善CT血管造影(CTA)和/或MR血管造影(MRA)、颈动脉血管造影(DSA)等检查。

所有的斑块均需要治疗吗?

首先根据斑块稳定性我们把它们分为:易损斑块和非易损斑块。

根据斑块形成狭窄后的程度,可分为 < 50% 的狭窄为轻度狭窄;50 ~ 69% 为中度狭窄,≥ 70% 为重度狭窄。

  • 无症状易损斑块:无论血脂是否异常,建议使用药物治疗,使 LDL-C < 1.8 mmol/L;

  • 无症状非易损斑块: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吸烟、饮酒等相关危险因素即可。

  • 狭窄小于 50% 的,没有合并其他疾病,可以先通过健康生活来控制;

  • 狭窄没有超过 50% 的,但有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病等危险因素的,同时经过血脂检查发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2.6 mmol/L 的,需要服用药物来控制;

  • 狭窄超过 50% 的,应在医生指导下接受药物治疗;

  • 狭窄程度超过 70%,而且有相关症状需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手术治疗。

有哪些治疗手段?

1. 药物治疗 —— 他汀类及抗血小板类药物

(1)他汀类药物 —— 最基础

他汀类药物是调节血脂药,可以降低血液中 LDL-C。LDL-C 是斑块脂质核心的主要成分,在降低之后,就可以抑制斑块的生长。

且他汀类药物可以改善血管内皮的代谢,使斑块中脂质核心的密度变大,体积变小,让斑块变得更「硬」更结实,从而不容易破溃。

(2)抗血小板药物

当斑块破溃时,抗血小板药物就会抑制血小板聚集,避免激活纤维蛋白,从而预防血栓形成。

目前来说,若患者存在明显的颈动脉狭窄(狭窄 ≥ 50%),一般应服用阿司匹林(75 ~ 150 mg/d);

若患者只是存在一处或多处斑块,但未导致管腔狭窄,或虽有狭窄但狭窄程度 < 50%,则需要结合患者所存在的其他危险因素确定是否需要服用阿司匹林。

此类患者若具有以下 ≥ 3 种危险因素,且无法有效纠正这些危险因素时,则建议用阿司匹林(75 ~ 150 mg/d):

  • 男性 ≥ 50 岁或女性绝经期后;

  • 得到初步控制的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经治疗后血压 <150/90 mmHg);

  • 糖尿病;

  • 高胆固醇血症(TC ≥ 6.2 mmol/L 或 LDL-C ≥ 4.1mmol/L 或 HDL-C < 1.0 mmol/L);

  • 肥胖(体质量指数 ≥ 28);

  • 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父母一方或双方男性 <55 岁,女性 <65 岁发病);

  • 吸烟。

注:出血风险增加的患者(如正在使用抗凝药、消化道出血病史、血小板减少症等),在未纠正时应避免服用阿司匹林。

2. 手术治疗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

绝大部分颈动脉狭窄都不需要手术治疗,当狭窄严重到一定程度影响大脑正常血液供应,才需要评估后决定是否手术。常用的手术方法有两种:

(1)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

适应于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无创检查狭窄 ≥ 70% 或血管造影狭窄 ≥ 50%;或没有症状但血管造影狭窄 ≥ 70%。

(2)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

即在颈部血管放支架,利用支架把狭窄的血管管腔给撑起来,与心脏冠状动脉放支架是一个道理。

然而,以上的治疗方式只是医疗干预,生活方式的干预对颈动脉斑块的预防很重要!

 

健康的生活方式调节有哪些呢?


① 合理饮食

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多吃粗粮,多喝水,低盐、低脂、低糖。

② 戒烟、限酒

抽烟会促使冠状动脉硬化,抽烟者的斑块率明显高于不抽烟者。少饮烈性酒。

③ 适当进行运动锻炼,睡眠要规律

可以进行快走、慢跑等温和的有氧运动,但要循序渐进,因人制宜,不要超负荷运动,少熬夜。

④ 对基础疾病积极进行治疗

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高血压、高血脂患者降低血压、血脂治疗。

⑤ 定期检查

特别是超过 50 岁的男性、绝经后的女性以及「三高」人士,建议每年最好查一次颈动脉超声。

小结

防控颈动脉斑块,不但能阻止脑中风的发病,同样能降低和阻止冠心病、心肌梗死、肾动脉硬化、尿毒症、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截肢的发生和发展。目前治疗颈动脉硬化主要有药物及手术两种方式,如果发现疾病应遵从医嘱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从而降低健康风险,远离卒中危险。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仅作科普宣传

文稿 陈新维

审核 汪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