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不止罕见:揭秘“肠道定时炸弹”——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

发布时间:2025-02-26 08:15浏览次数:843次字体大小:
分享到:

 

每年的2月28日是国际罕见病日,今年的主题“不止罕见”(More than you can imagine),罕见病患者虽然数量较少,但背后的挑战、坚持与希望却远超你的想象。

今天,让我们聚焦一种消化系统的“隐形杀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它虽然罕见,却可能潜伏在基因中,悄悄威胁整个家族亲人们的肠道健康。

 

什么是FAP?肠道里的“蒲公英危机”

想象一下,肠道内壁像一片肥沃的草地,突然被数百颗“蒲公英种子”占领——这些“种子”正是腺瘤性息肉。

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APC基因突变引发,患者的大肠和直肠会密密麻麻布满息肉,数量可达上百甚至上千颗。

更危险的是这些息肉就像“定时炸弹”,若不及时干预,几乎最终都会走向癌变,且癌变年龄通常可以早至40岁之前,甚至20多岁就可能发生,因此FAP也被称为“遗传性大肠癌的元凶”。

 

症状:从“小打小闹”到“全面失控”

FAP早期可能毫无症状,但随着息肉增多,身体也会及时发出警报:

A.肠道信号:腹泻、腹痛、黏液血便(常被误诊为痔疮或胃肠炎)。

B.全身影响:长期便血可导致贫血、乏力;息肉过多过大可能引发肠梗阻。

C.肠外表现:部分患者合并胃底腺息肉、硬纤维瘤,甚至视网膜、牙齿和骨骼病变。

遗憾的是许多患者直到出现明显症状才就医,此时可能已进展为癌症。 

 

遗传:50%的概率,100%的警惕

家族史是早期识别的关键警报线索!

FAP的遗传规律简单却残酷:若父母一方患病,子女有50%的概率遗传突变基因,且表现出相应疾病症状的比例高达70%-95%,因此一个家族中可能有多代人“中招”。

 

防治:与时间赛跑,拆除“炸弹”

1.筛查:肠镜是“金标准”

建议有家族史的人群从10-12岁起每年做结肠镜检查。

早发现、早干预是阻断癌变的关键!

2.内镜与药物:辅助控场

对少量小息肉,可尝试内镜下切除;部分药物可能延缓息肉生长,但无法完全替代手术。

3.手术:不得已的“终极武器”

若息肉数量多或已癌变,需在青少年期进行全大肠切除术,术后通过外科手段重建消化道,能显著降低癌症风险。

 

术后生活:身体也能“重获新生”

手术并非终点,患者需要在术后及时调整生活方式:

A.饮食:低脂、高纤维(如绿叶菜或根茎类蔬菜),减少红肉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

B.监测:即使切除大肠,仍需定期查胃镜和腹部CT等检查。

C.心理支持:疾病可能影响个人形象和心理健康(如造瘘患者),来自家人和社会方面的理解与关心至关重要。

 

不止罕见:科技照亮未来

基因检测的普及让FAP家族能更早锁定风险人群;靶向药物研究也在稳步推进。

自2023年起,我国首次将FAP纳入罕见病目录,让患者“病有所医”。

 

让“罕见”被看见!

每一个FAP家庭,都在与时间和基因赛跑!

今年罕见病日,我们呼吁:传递科普知识,打破遗传“魔咒”,让罕见病患者知道:面对疾病,你从不孤单!

 

小贴士:如果您或家人有长期腹泻、便血或结肠癌家族史,请及时咨询消化内科医生,肠镜检查可能是拯救生命的“第一步”!

咨询电话:浙江省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84289726

如有疑问或身体不适,可到消化内科门诊就诊。

 

供稿 消化内科 侯震涛

审核 张明亮